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资讯科技农业健康

《北极,北极!》纪录片总导演余敬中手记:初入“北极圈子”

滚动 央视网 2016年04月20日 10:4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一般意义上的北极就是指北纬66度33分即北极圈以北的地方,进入了北极圈,就可以说到了北极。我们拍摄《北极》纪录片,主体部分自然应该在北极圈内完成。但我今天要说的“圈子”,不是进入地理空间上的北极圈,而是社会交往意义上的“圈子”。

  “进入圈子”是财经频道专业化建设的要求,说的是要进入主流的财经圈子。我拍北极纪录片自然也要进入北极的“圈子”。我所理解的“北极圈子”,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关注北极,从事与北极有关的科研、探险、环保、旅游、教育、公益、贸易、资源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那些个性各异但都可爱可亲可敬的人。我要和他们一一见面,我要记录他们的北极故事,他们的北极情怀。

  作为一名电视人和自媒体人,我的职责就是要把这个“北极圈子”的事情告诉中国的公众,让大家明白北极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要做北极圈子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是《北极》纪录片的职责,也是我@totheArctic这个公众号的追求。“北极圈子”的朋友们,现在来关注我这个公众号吧!等我们的纪录片播出时,也请你们捧个场哦。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对这个“北极圈子”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孙蓟潍,他是雪龙号2010年第四次北极考察的随行电视记者,去过北极点。是他把我带入“北极圈子”,让我认识了不少“四北”考察的官员、专家、学者等。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副主任、“四北”领队吴军,是我们剧组接触的第一个主管极地事务的官员,他的朴实、朴素,一开始就让我感到,这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官场作派,这是北极风格,或者说极地风格。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进平,他是中国民间科考队1995年远征北极点的第一批科学家,也去过南极,对北极的感情尤其深厚,写过《情系北冰洋》的科普著作和散文等。来读两段赵进平老师的话:

  “北极是我的老师,告诉我如何成为英雄;北极净化了我的思想,告诉了我人生的美好和奋斗的光荣。年轻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要趁年轻实现自己的梦想;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但只属于那些勤于奋斗的年轻人。每当科考工作遇到艰难困阻时,支撑我的是一种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责任感……”

  “漂移的北极冰给我以启迪。我踏上北极点,随即又漂离了它。今天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像翻阅掀过的日历,像观看身后的脚印。昨日的辉煌已慢慢黯淡,我们必须开始未来的奋斗,停止了就会漂离既定的目标。”

  矫玉田老师,海洋大学负责极地实验室工程的专家,多次去过南北极。在去年的合肥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他热心地帮我引荐了好多极地研究的专家,包括海洋大学研究北极战略的郭培清教授和同济大学的王汝建教授等等。

  还有沈权船长,他是雪龙号“四北”考察的船长。在剧组启动之初,他就应孙蓟潍之邀来台里跟同事们座谈过。后来在上海他所供职的中国极地中心,我们匆忙见过两次。目前他正忙于参与中国与芬兰联合设计的第二艘极地科考船的相关工作。

  孙蓟潍和“四北”考察的同仁们,在雪龙号上共同生活了近3个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尽管时隔三四年,他们重逢时的那种亲切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名副其实的同舟共济!

  后来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慢慢就进入了“北极圈子”。这个圈子的多数人,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和印象,就是儒雅、纯粹、友善,彼此之间不端不装,感觉非常亲。他们关注北极,就仿佛关注身边的环境,没有遥远和陌生的感觉。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他们,在本身就易激发诗意的北极环境中,就成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诗人。赵进平教授、中远集团永盛轮的赵庆爱船长在北冰洋写的诗歌,都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中科院院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是有国际声誉的冰川学家和气象学家;1989年因徒步数千公里横穿南极大陆闻名国内外,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2013年9月他获得全球环境领域的最高奖沃尔沃奖。我们非常荣幸地获得他的首肯做我们纪录片的总顾问。在繁忙之余,他亲临北极剧组办公室,与大家座谈。他还让我和剧组同事列席去年底的亚洲冰冻圈年会,了解极地科学研究的前沿专家和最新成果;指定效存德博士具体跟我对接,接受我们的专业咨询。效存德老师跟赵进平老师一样,是1995年远征北极点的科学家之一,还多次去过南极。效老师还是“未来地球中国计划”极地课题组的牵头人。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是受人尊敬的极地科学家、探险家,他是代表中国科协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四名中国人之一,他在挪威博物馆看到中国北洋政府1925年加入斯瓦尔巴德条约的文件,敏锐地建议以此作为中国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法律依据。中国作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签约国,有权在尊重挪威法律的条件下,自由出入斯瓦尔巴德群岛,自由从事经济商务活动。黄河站的建立,使得中国科学工作者由此跻身世界北极研究的前沿舞台。顺带说一句,2014年7月28日,是中国第一座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站10周年。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几乎所有第一次见他的人都对他的名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母为他们兄弟四个都起了类似的名字,包含从宇宙到天地、月亮。有意思吧,显然,在那样的年代,有这样眼界和胸怀的父母太值得尊敬了!曲主任特别关注我们这个纪录片,除了微信上的沟通外,和剧组同事见过四次面,每次都能给予非常系统的指导。他对北极航道治理的理解,对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致海平面上升的不同观点,启发我们要独立理性地思考问题。曲主任多次去过南极,曾是第29次南极科考的领队,今年他将第一次作为领队率雪龙船第六次北极科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杨主任是北极黄河站的首任站长,是研究极光的专家,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超越学者的那种敏锐的政治经济判断和对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雪龙船“五北”考察去时走东北航道,回程走穿极航道,这是中国科考船的创举,他是“五北”考察的领队。去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多家国内研究机构,与北欧五国的北极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这是一个大手笔。今年6月初,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将在冰岛举办第二次学术年会,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将出席年会,并为中国第二座北极科考站奠基。年会期间将举办北极经济圆桌会议,这将是中国学者和企业界参与的第一个北极经济主题的国际论坛。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贾桂德,是我接触的外交部主管北极事务的最高官员,我是去年在上海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认识贾司长的。这同样是位儒雅的、有着学者风范的官员,中国作为“近极地国家”的概念正是他提出来的。

  初入“北极圈子”,认识了很多值得终身交往的朋友。我开这个公众号时曾恬不知耻地夸下海口,要做中国最关注北极最了解北极的媒体人之一!我真切地期待圈子里的大拿们能接纳我这个媒体人,帮助我,并给我最大程度的支持!各位看官,容我在以后的篇幅中再慢慢介绍这个圈子里更多的可敬、可亲、可爱的人们。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