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资讯科技农业健康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今贯通 为我们带来哪些红利

资讯 来源:南方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11:0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港珠澳大桥。新华网发 唐耿澈摄

  三十年前,跨海驱车疾驰,还是珠江口两岸人民的梦想;三十年后,梦想照进现实,天堑从此变通途。

  今天,港珠澳大桥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贯通。这意味着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这是一项震惊世界的超级工程——迎着疾风险浪,上万名建设者奋战8年,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壮阔海底,打通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开放工程。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世界级跨海交通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打开发展新空间。

   一桥飞架三地,粤港澳大湾区迈入大桥时代。今后,香港与珠海、澳门之间4个小时陆路车程将缩短为30分钟。

   桥梁专家谭国顺认为,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第一线,解码大桥崛起背后的创新力量。

   ■突破挑战

   开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2003年至2009年,6年论证、84项专题研究,让大桥从设想走向了实操。”远眺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主任柴瑞回忆起8年前第一斗沙从海中铲起的场景,仍然有些感慨。

   “大型工程建设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在柴瑞看来,港珠澳大桥的技术创新如同金字塔,从打牢基础到金字塔尖,层层堆叠,形成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第一层次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的重点项目,目前取得上百项自主知识产权,发表两百余篇论文,出版近20本专著,带动20个基地和生产线的建设。”柴瑞说,第二、三层次是业主委托组织和承包人自行组织的创新,总计超过1000项。

   他表示,纵观所有创新成果,港珠澳大桥突破性成果有三个:一是推动长大桥梁建设在工业化技术进步上走了一大步;二是沉管隧道形成了设计施工成套技术;三是建立了中国外海通道的成套技术标准。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介绍,单是岛隧工程就完成了一百多项试验研究,创造了500多项技术专利,形成六个方面的创新成果,沉管安装工程更是创下了全球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和最大体量等四项第一。

   孟凡超是施工图01标设计负责人,为了应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面临的建设管理、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海上安全等四大挑战,他在国内桥梁建设史上,首次系统提出“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并贯穿桥、岛、隧建设的全过程。

   这个理念的背后,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密制造项目:桥墩、桥面、钢箱梁、沉管等大型构件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成型,再整体运输到伶仃洋海面,一片片、一件件组合拼装,像“搭积木”一样把大桥组装起来,从而使建设效率大大提高。

   “直到2009年,大部分桥梁的建设还是靠人工作业。而港珠澳大桥‘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理念和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状,让中国桥梁建设的工业化水平大步迈进。”柴瑞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