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资讯科技农业健康

浦东28年:对标国际 打造开发开放的“最高版本”

资讯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04月23日 19:3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浦东28年:对标国际,打造开发开放的“最高版本”

  “从开发开放之初,浦东便把目光投向太平洋,与国际最高标准对接,打造了中国开发开放的‘最高版本’”

  文/王岛 郁玫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再次发出扩大开放的时代声音。

  资料图:上海浦东机场。 殷立勤 摄

  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自1990年开发开放之初,便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从“烂泥地”到“领头羊”,28年时间,浦东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长到9651亿元,增长160倍;财政总收入从10亿元增长到3938亿元,增长了394倍;更重要的,通过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初步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发展软环境,触碰了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难啃的硬骨头。

  “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办企业等方面打造自贸区速度……争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2018年4月,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在公开文章中表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的当下,浦东显然有信心将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转化为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案例。”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看来,从开发开放之初,浦东便把目光投向太平洋,与国际最高标准对接,打造了中国开发开放的“最高版本”。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庆东是从1996年开始参与浦东总体规划。

  他记得,浦东开发的愿景最早只能在图纸上看到。规划院的办公楼曾是浦东开发的规划展示厅,那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政商人士,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视线所及的窗外还是成片的农田、老厂房和码头。

  “世界会相信浦东的规划吗?”不少人心里有过嘀咕。

  从1990年到200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头十年,基本采用“规划先行”和“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

  为此,浦东规划方案在一开始的编制过程中,便邀请各国专家学者研讨,集中国内外智慧。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贸易区,1.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便云集了英国罗杰斯、意大利福克萨斯、法国贝罗、日本伊东丰雄等国际上最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此举首创外国设计团队参与中国重要区域的规划设计的先河。

  在空间布局上,吴庆东记得,浦东吸取了上海大城市病的教训,没采用当时“最经济”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而选择现在看来都很先进的多心组团式格局,形成“一轴三带五个综合分区”的空间结构,每个分区都有各自的文化休息公园、体育公园和隔离绿地等。

  开发形态上,浦东初步确定了金融贸易、出口加工、自由贸易和高科技四大功能。沿着黄浦江和杨高路一路展开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如同四根顶梁柱,支撑着浦东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的同时还兼顾就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有了最初的产城融合概念”。

  十年时间,一批大桥连同黄浦江两岸,从浦西到浦东终于不再用花费几个小时,道路、通讯、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建成,一个现代国际化新城的基本框架初步搭起。

  此后的2001年到2008年,浦东开发进入第二个阶段。总体规划进行了新的调整,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辐射和能级提升。以四大开发区为代表的空间功能建设稳步推进,与世界经济对话的平台建立;世博会落户上海和前滩商务区谋划,启动了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的规划和建设。

  2009年5月,随着南汇并入,共计1400多平方公里的空间,浦东开始进入“大浦东”新阶段,城市发展也向开放、创新、高品质迈进。“浦东开发开放的28年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浦东新区规划院副院长钱爱梅说。

  当前,浦东的总体规划又紧锣密鼓开始新一轮的调整。这项规划望向2035年,“从以经济为本,到以人为本”。为此,总规编制团队已经准备了三年之久。

  按照新的规划,浦东将对标纽约、东京等世界一流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构建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圈内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老百姓日常所需的社区服务资源板块;注重生态优先,让市民“出门即可见绿”;贯通黄浦江东岸,打造市民健身、休闲、亲近自然的“城市客厅”等。

  资料图:上海浦东新区浦建路一商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产业“集结者”

  “你们听得懂我说话。”对于金桥集团的招商人员来说,来自企业的这句话是很高的褒奖。

  这意味着金桥人真正理解了入驻企业的需要,提供了好的营商环境,“是站在专业对专业、行业对行业的角度和企业接触,而不仅仅是开发商和业主的关系。” 金桥集团党委书记沈能说。

  地处浦东新区中部,从农田、码头起家,金桥从1990年开发,便定位打造出口加工的国家级开发区。至此,打造好的营商环境便是其发力的方向。

  作为上海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金桥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自贸片区。但保税维修、生产和离岸贸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金桥的企业。

  为了帮企业破除难题,金桥与海关、国检、人民银行、外管局、税务等部门加强合作,力争打通全流程功能,2016年建立“金桥自贸片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点,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并提出2018年内力争让5至10家企业参与试点的目标。

  从1990年片区开发至今,随着上海经济结构调整,金桥经历了从早期的汽车产业、白色家电产业到现在的汽车、信息通信、机器人、新兴金融等四大产业的转型布局。

  金桥希望做产业的集结者,主动推动产业集聚。对于园区招商团队,沈能的要求是,定位好了产业链,早期就参与到产业链布局中。“我们会研究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龙头企业是谁,龙头人物是谁,找到他们,我们一起来(布局)。”

  漫步金桥的碧云国际社区,路上跑步健身的金发女郎,充斥着不同语言呼喊的大型球场,转角德威国际学校,不远处的天主教堂每天早晨8点准时用英文布道……一切无不散发着有机交融,充满国际化的生活气息。

  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桥集团针对园区五百强企业外籍员工的生活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的“社区规划”理念,打造出“小联合国”之称的碧云国际社区。“留住外国人,首先让他们的太太放心”曾经是人们对碧云国际社区的一句美谈,20多年过去了,碧云国际社区的入住率依然是100%,至今依然为国内产城融合、中外融合模式的典范。

  近些年,随着金桥的产业升级,研发人员、技术骨干、青年白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为此,金桥根据业态打造兼顾生态环境、文化平台和智能家居的居住社区,称之“明日之城”。这将成为金桥新一轮开发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新高地,“我们将打造升级版的产城融合”沈能表示。

  站在地球仪边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新气象呼之欲出,让浦东人很激动。

  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谋划开放,在地球仪边思考问题,始终是浦东的一贯做法。

  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设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5年后,将承载更多制度创新“新高地”的自贸港呼之欲出。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上海的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这一方案,也被誉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

  从“新名片”迈向“新高地”,在承载中国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上,上海浦东再一次走在前列。

  面对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新要求,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认为,这是浦东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推进自贸区建设中,所设置的开放水平更高、开放度更大的平台。

  张军表示,建设自贸港意味着一个国家有能力应对最高标准开放环境:这种开放不至于对本国经济产生外部冲击,又能给本国经济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上海自贸区到自贸港的“升级”,意味着中国政府有能力、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彼时,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如何建设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由“中国版”向“国际版”的转型曾考验着浦东人的智慧。

  为此,浦东对标国际,研究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和欧美自由贸易园区等,选择将外高桥保税区域作为先导区,率先加大对标试验的力度,为中国参与制定并逐步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进行先行探路。

  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5.2万户,4年来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5倍。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但对标欧美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保税区域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制度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开放环境,“自贸港的突破效应肯定比自贸区冲击力更大。”赵晓雷认为,正因其更高水平的开放,可以倒逼中国国际业务监管和市场管理进行改革,使得中国的治理体系整体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语广泛传播。但在浦东开发的当前,这句宣传语正在方方面面成为写实。

  黄浦江边,微风习习,一个跑步团路过。从2018年新年第一天,黄浦江东岸滨江22公里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后,便成了市民休憩旅游、健身运动和体验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浦江两岸主要是生产岸线,各类码头摩肩接踵。近两年,上海市把浦江两岸的滨江岸线贯通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岸线贯通的早期规划曾面向2万多市民进行征集。有市民提出,有建筑物挡住了风景,近江不能见江。项目实施过程中便采纳民意,清理不少挡住望江视线的建筑。

  助力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滨水空间的打造也对标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等国际一流滨水区。“贯通后的东岸要能够增加人的交流、停顿,可以坐在江边发呆。”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卫中说,“这像是在打造上海的城市客厅,人们沿着黄浦江走一圈,会感觉这个城市很好。”

  打通了黄浦江两岸,浦东新区着手打通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

  “主要景区有多少人流,哪个小区发生了火情,有哪辆渣土车出现违规行为,12345市民热线的诉求解决及时率和满意率是多少。”浦东全境的动态信息保持全天24小时在大屏上实时显示。

  浦东正在打造的,是一整套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自2017年9月,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运中心”)启动试运行至今。“它就相当于城市大脑,利用最新科技更高效、更精准地解决城市运行的各种问题。”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礌说。

  “城运中心解决的都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王礌说,如公共设施破损、无证设摊、噪声扰民、架空线落地、河道治理、非法群租等。

  据了解,城运中心还将利用科技手段,试图精确到对城市的一草一木定位和监管,“一棵树倒伏在路上也会被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并智能推送信息提示周边区域的车辆行人安全绕行”。下雨天,城市积水点也会实时感应和智能预警。

  更多的精细化管理标准还在对标全球的一流城市,比如在东京,车辆开过下水井盖,不允许有声音。对于一些细节,王礌认为,浦东还要进一步追求极致。

  开发开放的过程中,浦东的干部团队内部会探讨“第一”与“一流”的关系,“很多方面我们在上海达到第一,但未必是一流,对标国际,如果做到了,才是最高水平的一流。” 王礌说。

  28年荡气回肠的“创城史”,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征程中,浦东始终把目光望向全球,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自己成为了一扇窗口、一张名片、一段传奇。

  未来,浦东还将继续承担使命,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再出发。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1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