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多地不约而同采取给居民发放“消费券”来重启消费。据不完全统计,从3月2日山东济南率先发放2000万元消费券开始,到4月30日全国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餐饮、文旅、体育等消费领域。现在正值“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发放消费券更是力度空前。
多地派发消费券,效果怎样?鼓励买买买,还有哪些招?一起来听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赵萍和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的深入评论。
多地派发消费券 效果怎样?
5月1日上午十点,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城,1万张300团400的消费券,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光了。排队换券的顾客在商场里绕了几圈,一直排到了南京路上;“五一”假期,天津将发放共计6000多万元消费券,预计带动消费超过4.5亿元;山东泰安5月1日向市民投放了1000万元的节日消费券,涵盖文创产品、景区、演艺等旅游产品。
赵萍:消费券具有杠杆效应 小补贴撬动大市场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赵萍:消费券就是用小的政府补贴来撬动大的市场,从消费券发放的历史来看,消费券的发放将会在短期内撬动消费的增长,对于促进短期内消费回暖,效果非常明显。比如,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很多城市都发放了消费券,当时对于消费的回稳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这次应对效果比2008年更加明显,根据我的测算,当前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撬动的杠杆效应能够达到10倍以上,比如4月3日,杭州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第一批消费券兑付政府补贴9410万元人民币,但是带动消费达到12亿元以上,杠杆效应特别明显。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发放消费券实际上也会进一步带动用券的热情,从而使大中小企业都纷纷加入到发放消费券的行列,形成了全社会的促消氛围和全民消费的高潮,这样消费券的带动效应就更加明显。
王冠:发消费券 更要侧重个体工商户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我有一个小小的呼吁,发消费券更要侧重个体工商户。中国内地大概有8500万个体工商户,其中登记在册的小微企业大概不到7000万户,这个背后是接近2亿人的就业群体。受到疫情影响,个体工商户的日子普遍比较艰难,其中有20%的个体工商户都有贷款,他们比上市公司更加期待着能够有这种消费力量的注入,这是千家万户基本的生计所在。
赵萍:发放消费券 各地要量力而行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赵萍:消费券的发放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消费券虽然对于短期内促进消费回暖效果非常明显,但它不是促进消费回暖唯一的手段,促进消费回暖其实还有很多手段,比如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这样消费者就会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更愿意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务。
因此对于地方来说,没有必要为了跟风去大规模发放消费券,而是要根据自己本地的财政支出能力量力而行,因为这一方面增加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如果消费券发放涉及的行业不当,可能也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因此在发放之前对于消费券应该惠及哪些行业,做精准的评估,从而使消费券对消费回暖的带动效果更明显。
鼓励“买买买” 还有哪些招?
4月27日,日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2020年度补充预算案,其中一项是向全体国民一律发放1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600元)的“特别定额补贴”。这笔现金补助从5月1日开始接受申请,之后各个地方政府通过汇款的形式把这笔钱汇到申请人账户上。5月1日当天,日本全国47个地方政府里面已经有20个开放了网络申请的窗口,由于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到目前为止,这笔补贴还没有到绝大多数人的手中。
赵萍:发放消费券 有利于精准纾困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赵萍:这次面临疫情挑战的行业非常多,但实际上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两大类企业,第一大类就是重点商品销售的领域,比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这样的零售业态,以及汽车零售企业。第二大类是服务行业,特别是像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一些行业。
聚焦这些行业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回暖的效果也会更好,比如汽车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中,汽车的零售额占比达到25%以上,因此针对汽车领域发放消费券,实际上就可以撬动商品消费的四分之一尽快回暖。
对于服务领域发放消费券也是这个道理,去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当中,服务消费占比已经高达45.9%,因此对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大的服务业发放消费券,促进占比达到半壁江山的服务消费的回暖,对于整个消费平稳回升会产生明显的支撑作用。所以,中国发放消费券与国外发放现金相比,我们的精准纾困特点更加突出,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王冠:治标靠消费券 治本靠改革创新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消费券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治标之策,或者说眼下是救急,就像我们饿了很长时间得赶紧输点营养液,但是治本之策肯定是要强身健体,要靠改革和创新。改革是指,从政府来说更多地要优化营商环境和鼓励创新。现在当整个疫情在全球造成了经济冲击之后,实际上包括中国的企业和市场主体在内,都会寻求一种更低成本和更高品质的创新之路。(资料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