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资讯科技农业健康

纪录片《北极,北极!》开播:北极与所有人命运相连

资讯 央视网 2016年04月20日 09: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2016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场“霸王级寒潮”让很多中国人印象深刻,全国数百个城市最低气温刷新历史记录,北京最低气温-17度,创30年来最低;杭州城区低于-9度,直逼1969年历史最低值;广州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降雪……

  共同关注的话题背后,是一个听起来稍有些生僻的专业名词:北极涡旋。正是它的南下,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北半球带来了一次措手不及的温度骤降。许多人也是从这一次的极寒天气中,才意识到那个千万里之外的白色世界,原来竟然可以和我们产生如此直接的联系。但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北极这片白色世界和我们的联系,其实远比想象的要更紧密!

  纪录片《北极,北极!》,正缘于对这种联系的好奇与探究。

  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明晰了今天世界的绝大部分版图,也拂去了千万年以来笼罩在北极上空的神秘色彩。今天的人们通过查阅资料不难知道,地理意义上的北极,包含北纬66°34′以北的2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那里地域广大,野生动物众多;那里极昼极夜交替,为数不少的原住民还沿袭着数千年前祖辈的生活方式……

  但文字资料并不能让人直接看到,从空中俯瞰辽阔的北极荒原是什么样子?破冰船又是如何破开三四米厚的坚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极点无论朝哪个方向迈开脚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社会共存?

  更重要的是,文字资料很难直观地告诉人们,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那里发生的剧变,跟未来的我们有什么关系。

  但纪录片《北极,北极!》可以!

  特点一:突破以往国内外有关北极纪录片偏重自然主题或以行程记录为主题的操作方式,突出“大北极”概念,打通地理、生态、人文与心灵的界限,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北极。


  《北极,北极!》共分8集,分别是:一路向北、极北人家、危险温度、冰封宝藏、航道破冰、对话之地、天下留白、守望北方。以每集50分钟的篇幅,从人类对北极的发现历程、原住民现状、气候生态之变、资源矿藏之争、新航道出现、北极治理合作、北极文化,以及人类应如何与北极相处这八个方面,向中国公众全方位展示北极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发展现状,展示全球化时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给北极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种种影响。

  在所有这一系列变化中,气候变化是起点。

  正因为气候变暖,常年冰雪覆盖的北冰洋上海冰大范围消褪,亘古不变的冰川开始加速融化,稳定的北极生态开始发生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反过来,北极的环境变化,又给世界其他地方带去了海平面上升,洋流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这样一系列后果。

  同时,纪录片将呈现的,是因为气候变暖,常年冰封的北冰洋开始具备通航条件,以更短的航程、更低的航行成本,对传统航线形成挑战;因为气候变暖,深埋在北极冻土层下的丰富矿产资源有了开发的可能,仅仅是目前在北极圈内探明的油田资源存量,就价值数万亿美元,足以与中东地区匹敌。因此,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成为各国竞相博弈的必争之地。

  这些或明或暗的线索,都将增加本片的厚度,成为本片的看点,也充分体现了财经频道纪录片的独有视角。

  特点二:采访全面,并着眼北极圈普通民众生活,用鲜活人物故事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在两年时间里,《北极,北极!》纪录片创作团队深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这北极圈八国,足迹远至斯瓦尔巴群岛、格陵兰岛,乃至北极点。广泛采访了大批政府要人、企业家,包括: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俄罗斯前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副主席尤巴·索科纳、丹麦外交大臣马丁?利德高、斯瓦尔巴群岛总督欧德·奥尔森·英格罗;力拓集团戴维克钻石公司总裁马克·卡梅隆、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助理王炯辉、丹麦皇家格陵兰渔业公司总裁米卡埃尔·席勒维斯等。

  纪录片还追踪拍摄了极地探险界的传奇人物、堪称当代最伟大探险家的博格·奥斯兰,他在无后援情况下独自远征北极点,在极夜环境下完成北冰洋探险的壮举至今无人可以超越,他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在北极点举行婚礼的人。可以说,他将人类自身体魄和意志可以做到的事情,推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本片中,他在极地探险先驱南森曾经打造的探险船“前进号”上,追述了自己是如何如何以南森、阿蒙森为偶像,萌生了对极地的向往,并最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且因为对本片的看重,奥斯兰还帮助本片剧组与北极点探险大本营牵线,在北极点每年接待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动员多方力量,帮助本片实现了在北极点的拍摄。

  此外,纪录片还实地记录了大批常年坚守在北极地区,从事北极气象、环境、生态、文化研究的中外科学家。

  更值得期待的,是纪录片创作团队对北极圈内普通民众的记录。作为格陵兰边远村落里最后一个坚持用狗拉雪橇的人,原住民猎人夏木固执地坚守传统生活;萨米族驯鹿放牧人尼尔斯,一个人放牧超过1000头驯鹿,坚守着“驯鹿是萨米人的身份象征”信条;长期在极昼极夜环境下工作的阿拉斯加油田工人托马斯,要习惯几乎没有任何社交生活的环境;经历了失业后,却因为北极航道兴起又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的希尔克内斯矿山工人埃里森……

  这些丰富的采访和鲜活的个体故事,反映的是快速变化的北极以及被北极影响到的更广大地区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原住民在迷茫中的坚守、企业家对资源开采和商业机会的热望、民众对未来的担忧,将让人通过具体的人物命运,感知到一个立体和具象的北极。

  特点三:学术考究严谨,专家顾问团队强大。

  《北极,北极!》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局长、IPCC第四、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联合出任本片总顾问,在纪录片的主旨和学术层面的总体把握上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其中,秦大河自纪录片立项以后,即对这一项目投入了极高的关注和热情,除亲身参与纪录片前期的策划会,还指定了由多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领域专家组成的支持团队,为纪录片所有文稿进行科学层面的把关;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则是专门委托其驻华高级专家、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刘健,为样片进行了把关。

  一大批知名极地学者担任了本片各分集的专家顾问:当中有地质学家位梦华、中科院原大气物理研所副所长高登义、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效存德、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等。这些专家自《北极,北极!》纪录片策划之始,到脚本写作、采访拍摄、后期文稿审阅等,全程参与,提供了全方位的学术支持。

  纪录片《北极,北极!》将镜头覆盖整个北极圈地区,包括北极点、北极腹地,涵盖所有北极国家,涵盖不同季节,极夜和极昼,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电视人对北极宏观题材观照的空白,在极地题材的纪录片上,具有开创意义。作为中国人制作的北极纪录片,本片既有中国人特定的视角,同时立足于全人类的高度,表达了对北极开发与保护问题的主流关切,最终阐述了北极环境保护之于地球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能够让更多中国人通过这部纪录片提高北极意识,继而关注北极、关注我们的地球环境,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分集概要

  第一集:一路向北

  1896年,挪威极地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以实践证明:地球的最北端不是陆地、而是一片冰封的海洋;1909年,美国极地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抵达北极点,他在日记中写道:北极点终于属于我了;可它看上去是这么简单又平凡的地方;这一天跟冰原上普通的一天没什么两样。至此,人类从16世纪以来开启的北极探险,终于在地理发现领域给了人们一个圆满的答复。

  但时至今日,人类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气候在变暖,冰川在融化,动物的习性在悄悄改变,原住民顽强地适应着生活环境里层出不穷的挑战……人类的认知怎样才能追赶这些变化发生的速度?也许,只有跟探险先驱们一样,在世界上最残酷也是最美丽的地球之极面前,怀揣爱与好奇心,战胜恐惧、一路向北,才能发现真相、遇见自己。

  第二集:极北人家

  北极圈附近大约有10万名因特纽人,其中50%住在格陵兰,25%住在阿拉斯加,大约3,000人住在俄罗斯,剩下四分之一(约24,000名)的因纽特人住在加拿大境内。他们终年都在冰雪覆盖的苔原上生活,在海里捕捉海豹、海象、鲸鱼;在陆地上猎捕驯鹿、鸟类;在河、湖里捕捉鲑鱼、鳟鱼……以原始的方式与大自然共生。

  但近一百年以来,熟悉的家园正在变得陌生:温度上升让冰上狩猎危机四伏,苔原退化让驯鹿觅食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使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可能,矿产开发一方面给村落带来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现实利益,但另一方面,怎样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里寻找自己的位置,让大量原住民心存茫然。

  随着各国政府北极战略的推进,人烟稀少的北极将不再遥不可及、不可侵犯。如何在北极潜在的环境风险和经济发展机会之间找到平衡,是萦绕在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极北人家心中的一个难解之题。

  第三集:危险温度

  千万年以来,关于北极的想象总跟白色联系在一起来。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清楚地告诉人们,这种想象并不完全正确,北极地区的雪线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北移,而植被则不断向高纬度地区扩张。常年被厚厚海冰覆盖的北冰洋,在如今的夏季,却被蓝色主宰了视野。

  根据科学家们的估算,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1摄氏度,北极地区的升温幅度则是平均水平的两倍。这看似不起眼的温度变化,却引发北极生态环境种种剧变;而极地的变化,又在世界其他地区引发连锁反应: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发生在极地的变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攸关全球命运。

  第四集:冰封宝藏

  在北极冰封的表面之下,蕴含着无尽的宝藏。俄罗斯、美国、北欧国家,以及加拿大、冰岛和丹麦格陵兰,勘测已经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的大量存储,以及各种贵金属矿藏。此外,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地区,还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和广袤的林木。千万年以来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这些资源完好保存。

  近年来,随着气温逐步升高、人类日趋活跃,各种资源逐步成为炙手可热的追逐目标。各国对于北极资源的开发、争执与合作也将继续下去。

  第五集:航道破冰

  气候变暖让北冰洋的海冰迅速消融,给北极地区三条海上航道的通航带来可能性。这三条航道分别是由北欧向东经巴伦支海,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航道;从巴芬湾向西,途经加拿大北极群岛、波弗特海的西北航道;以及从冰岛途经北极点水域到达白令海峡的穿极航道。北极航道一旦通航,可成为北美洲、北欧和东北亚地区最快捷的海上通道,与传统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航向相比,可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航程。不仅如此,新兴航道的出现,也将给航道、港口、造船业这些产业链上下游带来的巨大商机。目前,中国、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大型远洋航运公司,已经成功穿越北极东北、西北航道,进行货物运输。

  目前,东北航道通航条件相对来说最为成熟,其他航道则前途未知。不过如果气候变暖加速,未必不会有北极航道全面通航的一天。到那时,谁掌控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

  第六集:对话之地

  南极是一块被海水包围的大陆,这块大陆不属于任何国家,没有原住民和常住人口;北极则相反,北冰洋被大陆和岛屿环绕,这些陆地在一万年前就有了最早的原住民。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在北极圈内的海陆分属于八个国家,难以计数的石油、天然气、矿藏以及森林和渔业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此外,北极的航道也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军事防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原因,使北极问题变得比南极复杂很多,它的影响不仅在北极八国,甚至关联全世界。北极该如何治理?这里有哪些对抗和合作?原住民和现代社会如何相处?对此,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官员、北极国家的首脑及专家智库将在北极有深入解答。

  第七集:天下留白

  北极,被称为这个世界正在融化的白色胎记,孕育并冰封了属于全世界的白色文化。全世界最古老的石头,被发现于格陵兰东部,有38亿年的历史。在这里,冰,知道一万年的故事;雪,有一百多个名字;7000年前的阿尔塔岩画,记录了最早的人类历史。现在,雅库特人和猛犸象,因纽特人和鲸,印第安人和山脉与河流,萨米人和驯鹿,继续用生命,用数千年血脉传承的笔画描绘着他们的今天。

  站在北极点,就是环游了整个世界。这里是世界的尽头,也是世界的起点。原住民的语言,雕塑,绘画,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他们身上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的世界观,这神奇而无线的白色文化,都值得分享给这个越来越缤纷的世界。

  这是这个星球的顶端,冰雪做的冠冕。在经历了征服者的目光,索取者的勾勒之后,在经过了历史和时光的洗礼之后,迎来了热爱者,探索者,守护者纷至沓来的时刻。这是这个世界最后的白色。这是天下最后的留白。

  第八集:守望北方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北极有着自己的观念。几十年来,一代代来自华夏大地的科学家也对这片白色的土地展开了科学考察和研究,从最初的艰难考察到现在成规模的驻站科考,倾注了一代代极地科学家的心血。

  无论是作为故乡,还是作为科学的净土,一代代人们走过这里,让积雪留存了他们的足迹,也记下了每个到访者的故事。他们在地球的白色穹顶上,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