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网推出《2022高招进行时》特别栏目,将陆续邀请全国百所高校领导做客央视网,聚焦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解读、最新招生政策、志愿填报、生涯发展规划等话题,服务于万千学子,助力家长和考生读懂大学,了解专业,一起向未来。本期栏目做客嘉宾是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悦、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超。
精彩访谈内容速递:
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悦精彩专访内容: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北语已经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和研究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创立于1962年,今年北语迎来了她的六十华诞。北语六十周年校庆的主题是“讲述中国 亲睦世界”,遍布全球的北语人,既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交流互鉴的亲历者和实践者。
回顾北语六十年的历史,可以用本色、特色和亮色来概括。
首先,语言教学和研究是北语的本色。1950年,新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对留学生进行中文教育的语文专修班,后来在周总理关怀下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是北语的前身。随着新中国外交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还承担着对中国学生的培训和教学的任务。所以,教外国人说中文、教中国人说外语,是北语发展最初的两条线索,它们汇聚成了北语在语言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特色优势。
六十年来,学校在保持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推动相关学科建设。目前,北语是中国唯一一所同时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语言类高校。学校众多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级特色,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语言类高校,学校拥有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还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承建单位等等,所以说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北语已经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和研究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
最后,学校在保持语言特色和优势的同时,中外语言两翼齐飞,相关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了从本硕博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未来,北语人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目标,在国际中文教育、语言智能、智慧教学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北语新的亮色。
2022年北语招生政策变化
北语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着力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路径,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今年的招生政策可以用更多、更优、更宽三个方面来概括:
更多:一是体现在学校的招生规模。为了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人才需求,同时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结合人才培养情况,2022年学校招生计划适度合理增长,总规模达到1276人。二是体现在专业建设或者说招生专业上。今年学校本科生专业达到42个,有两个新增专业:一个是波斯语,这是“一带一路”特色的热门小语种;另一个是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是在计算大类中的分流专业,同样也是以学校的语言特色优势为依托。
更优:体现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学校坚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基础学科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学校在继续保持“国际化、语言+、全贯通、重培优”的培养体系基础上,2021年学校“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下一步,基地班拟面向全校选材,培养拔尖人才。
更宽:上面提到的规模、专业和培养方式的增加,都意味着人才选拔和培养路径更宽了。其次,这个宽也体现在招生政策上。学校今年招生的热门小语种、传统优势和新增专业等继续面向大多数省份招生,多数专业文理兼收、不设选考科目。同时,我们经过研究决定在外语口试要求和转专业政策方面适当放宽。口试方面,今年起除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包括英语、翻译、小语种、语言学等)需要高考口试合格,其他专业不再要求高考外语口试。转专业方面,学校今年开始采取“转出放开、转入考核”的形式,学生可根据当年方案提出转专业申请,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化发展。
以上请以当年最终公布的政策为准。
北语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弘扬“爱国担当、诚朴厚德、求真创新、开放包容”的北语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近年学校坚持“国际化、语言+、全贯通、重培优”的培养模式,构建起以拔尖人才实验班和基地班为引领,以通识课程、双学位、辅修为基础,以国际小学期、导师制和出国境项目等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平台。
国际化
·中外融通: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与中国本科生相互砥砺
·国际小学期:聘请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授暑期来校讲授学分课程
·联合培养:与世界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或研究生项目
·出国(境)学习:丰富的出国(境)学习交流项目及海外深造机会
语言+
·专业提升:外语专业采用多语种等“复合型”培养模式
·语言赋能:非外语专业采用“专业+外语”等培养模式
·公外平台:可选日语、法语、阿语等小语种公共外语
·人文素养: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全贯通
·贯通专业:着力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
·贯通学院:探索跨学院的选课机制,实现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进程
·贯通本硕:试点本科生先修制度,鼓励本科生修读研究生课程
·贯通校际:依托学院路共同体,享受京内外课程和师资资源
重培优
·国家拔尖基地:“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拔尖人才实验班:推进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已建设多个拔尖人才实验班
·辅修双学位:可选外语、人文、计算机和金融等相关优势专业修习
·导师制:逐步为学生配备学业规划和生涯发展导师
北语在全国主要录取批次及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主要招生批次有3个:
艺术类提前批,绘画、书法学、音乐学(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其中绘画和书法采用统考和文化课成绩录取,音乐学仅招收校考合格考生。
小语种提前批,投放的都是学校优势小语种专业,小语种专业不需要校考,文理兼收,没有选考科目限制,大家根据招生计划在提出批次填报即可。
普通本科批次,投放的是除了艺术类、小语种以外的所有其他专业,多数专业也是文理兼收,不限选考科目,具体以公布的招生计划和要求为准。
另外学校还有民族班、国家专项等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生。
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个是仔细阅读招生章程,以及省招办的填报指南;二是学校专业录取不设级差,建议大家根据招办网站上的分专业分数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梯队进行报考(电话:010-82303943 QQ咨询群:431548361)。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超精彩专访内容:
信息科学学院基本情况
双万专业:计算机大类的培养,是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就是“双万专业”来建设的。学院成立于2000年,至今已经22年。从2018年开始,在本科层面开始以大类方式招生培养。
计算机大类:涵盖人工智能、计算机、信管、数字媒体技术四个专业。大一结束后,根据个人志愿+专业基础课成绩,进行分流。
学院概况:除了以上四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有语言智能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生可以在学院,从本科读到博士。
除了信息科学学院,学院还同步运行着一个科研机构——“语言智能研究院”,专门开展语言智能相关的科学研究,研究院下还设置了“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语言智能学习研究所”“语言大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和“语言监测与社会计算研究所”。
教育部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也设在信息科学学院。每年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就是这个中心的师生每年坚持参与建设的,已连续发布了16年。
学院专业特色
交叉学科培养特色:突出“文-理-工”交叉,“新工科”“新文科”交叉培养。这一点体现在本、硕、博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上,也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
语言智能特色:NLP,语言信息处理的特色。包括计算机、数学(数据科学)、语言学三者的交叉;中外学生、文理工学生同台培养。
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流国家,几乎都制定了“人工智能”相关的行动计划。而语言智能,则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语言智能,即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也是人工智能研究及应用的关键领域。信息科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中国境内第一个以汉语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三十余年来,在人工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方面,信息科学学院积累了大量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比如BC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诸多交叉学科背景、特色鲜明的人才,他们目前都是中流砥柱,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
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考生角度:很多时候,高考考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适合哪个专业,也并不清楚到底是对专业名称感兴趣,还是对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兴趣。但大类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学院培养角度:学院精心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大一阶段把各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打牢夯实,之后三年重点突出培养专业特色。实现“专业基础扎实+交叉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科学学院除了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之外,还有两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校级拔尖人才实验班:语言智能与技术校级拔尖人才实验班。15-20人,小班教学,定制化培养方案,导师制,全员参与科研项目。
(2)院内“学分制”的培养改革。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学生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课程模块。毕业时,如果达到某一个专业的课程要求,那么就授予这个专业的学位,如果有精力修够更多的课程,那么还可以授予两个学位。可以说,将专业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则负责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最快2023年落地。
信息科学学院毕业生发展情况
总体:得益于北语“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多从事以外事外贸等对外交流和跨国企业为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口碑普遍为沟通能力强、外语水平高、专业水平过硬、综合实力突出。
就业方向:主要以国家部委、央企中的外事和技术部门、前沿的互联网企业为主。一般方向,除计算机传统领域外,还有金融科技、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以及AI与各行业的交叉,很多都是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