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全民健身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路径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4月10日 17:57
央视网 | 2024年04月10日 17:5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上,还体现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交协作以及弘扬体育文化和精神等方面。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 塑造学生健康意识与生活方式
  所谓健康意识,即个体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倾向,它是保持及提升健康状况的根本。而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向学生传递营养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健康知识,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健康的科学含义,进而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手段来保持自身健康,从而树立起了正确的健康观念;生活方式则是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涵盖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休闲活动等方面。首先,公共体育教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健身操、瑜伽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而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运动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丰富的体育实践,公共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提升学生体质与身体素质
  体质与身体素质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和身体能力的关键指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与协调性等多个方面,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借助科学的课程设计与针对性的锻炼,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举例而言,力量训练诸如举重、引体向上等,可强化肌肉力量与骨骼稳固性,为抗击骨质疏松提供坚实防线。跑步、游泳及自行车等有氧练习,可提升心肺功能与耐力,对保持心血管系统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瑜伽与各式拉伸活动在增进柔韧性与提高身体协调性方面,既优化了运动表现,又有效减少了受伤风险。借助全方位、科学的体育教学,学生不仅实现了身体素质的跨越式提高,还培养了长期坚持运动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学生日后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
  篮球、足球等团队运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与人交往、共同协作的机遇,这不仅铸就了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是培育团队意识的有效路径。在追逐比赛胜利的旅途中,学生们必须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及解决内部冲突,这些经验让他们掌握了珍贵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的艺术。团队运动中,每位参与者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经历,教会了学生倾听他人的声音,表达个人观点,以及和谐处理团队内的异议。这种独特的体验对学生们步入社会、加入职场中的团队合作具有长远的积极影响,为他们在多元的社交场合中自信、有效地互动铺平了道路。可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单在身体素质的提升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有所成长,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展开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社交与团队合作基础。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弘扬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如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坚持不懈和尊重他人等价值观,是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和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例如,体育竞赛教会学生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努力取胜,而团队运动则强调了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这些经历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直、尊重和坚韧的品格。
  总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体质素质、促进社交协作以及弘扬体育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全民健身浪潮的背景下,现代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传统的体育课程造成了挑战。为适应这些变化,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尤为迫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及形式必须多样化及个性化。过去,高校公共体育课多围绕篮球、足球、田径等传统竞技运动展开,这些运动虽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提升体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课程设置已经难以覆盖所有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对竞技体育不感兴趣,更倾向于瑜伽、舞蹈、攀岩等非竞技性质的体育活动。这类活动不仅能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助学生缓解压力,提升情绪。因而,高校体育课程的更新变得迫切,需要纳入上述非传统项目,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瑜伽强调柔韧性与平衡,舞蹈促进身体协调与节奏感,攀岩则考验力量与耐力,这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挖掘并强化自身的体能潜力。除去课程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同样关键。鉴于学生之间在体质、兴趣、体能上的差异,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可开展健康测试和体能评估,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再依此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这既能针对性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在预防运动伤害方面发挥作用。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技巧亦是关键。体育教师并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和知识的角色,更肩负着引导学生进行健康运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责任。因此,除了拥有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他们还需具备出色的教育教学技巧和心理辅导技能。基于此,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巧。鉴于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的双重益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的能力很是重要。为此,高校可以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以深入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塑造积极的体育文化,对于推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很必要。首先,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数量直接关联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与体验效果,为此,高校需增加资金投入,持续优化及扩充如运动场、健身房、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其次,建立健康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运动热情亦是重要。为此,高校可定期举行体育竞赛与运动会等,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与协作,激发其参与运动的兴趣,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再次,设立体育奖学金、表彰优秀运动员等激励措施,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体育活动,展示积极向上的运动精神。此外,也可以通过创设体育社团、开展体育志愿服务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最后,大学院校还应重视体育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将体育精神与教育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体育活动传播正能量,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使体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塑造积极体育文化,在提升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方面很是必要,通过优化体育设施、举办运动活动、建立体育社团等措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还能培养其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进而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优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践道路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源支持,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应营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围,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需求。总之,只有构建全社会关注与支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该教学领域的全面提升,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庞浩琳 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编辑:张莉 责任编辑:张兰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全民健身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路径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