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表现突出,对学生的价值观发挥出极大的引领作用。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多重策略,强化课程思政对学生的这种价值观引领作用。
第一,教师要进行有效互动,促进课程思政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问答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开放式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比如在探讨社会科学的议题时,教师要问及事物的本质,深入到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改进措施。这样的问题设定有助于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具体实施问答式教学时,教师将在课前准备一系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并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同时,教师要实时捕捉学生的反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调整问题的深度和讨论的方向,从而确保讨论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小组讨论作为增强课堂互动性的另一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为放松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观点。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成效,教师需事先明确讨论的目标和基本规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另外,教师还可引入角色扮演或模拟辩论,使讨论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需选出代表来总结并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和复述,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公共演说能力。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互动空间也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第二,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深化课程思政价值观教学。为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社会事件、历史案例或文学作品,有效地丰富课程内容,从而使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精心选择与课程主题紧密相关的案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步骤。教师需考虑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背景知识,并从众多事件和文献中挑选那些可触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案例的多个维度进行展现,不仅应陈述事件的发生和结果,还应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道德、法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种深入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促使其理解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为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探讨多元解决策略。另外,为了增强学生对案例的感知和理解力,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等活动。教师还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来课堂进行交流和讲解。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还可以让课程内容更富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通过将抽象的思政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教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为其将来作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师也要持续进行自我提升以优化课程思政价值观传达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人物,他们的专业发展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不断通过自我提升和学习来确保其教学技能和知识水平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的需求。为此,教师可定期参与专业培训,这些培训涵盖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方向,以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类研讨会和继续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和会议是与同行交流和启发新思想的场所。在研讨会上,教师可深入了解特定教育主题或最新研究成果,这对专业知识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与其他教育者的交流也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灵感,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创新方法。自主学习同样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定期阅读最新的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不断扩展知识面并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来看,教师的持续自我提升是一个包括专业培训、研讨会参与、自主学习的多维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教师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能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传递更加精准和高效。
第四,教师在强化课程思政价值观的传递过程中,要整合跨学科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应用思政价值观。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策划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整合来自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元素。例如,当讨论国家发展相关的课题时,可以引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讨论这些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以及这些政策背后的历史演进,以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社会变迁。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引导他们从多学科角度独立探索和研究相关主题。为此,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学科的书籍、学术文章、教学视频等资源,或指导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和学术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索的方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跨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在复杂社会现象中的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整合跨学科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还能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评价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策略大幅增强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更符合当前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
第五,教师也应采用评价反馈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价值观的引领效果。该机制能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分析这些数据,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应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这些问卷应涵盖关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学生理解程度的具体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教师可直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理解,进而评估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教师应定期进行学习测试,不仅测评学生对思政价值观的掌握程度,还检测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测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考试、口头报告或实际操作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需在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关注他们的活跃度、问题的深度以及对复杂议题的处理能力,这有助于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内化程度。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日常作业和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尤其是审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项目展示成果,以具体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运用及创新思维的表现。通过实施评价和反馈机制,教师能获得详尽的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极为关键。通过持续的反馈循环,教师能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质量和成效。
教师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思政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还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教师的持续自我提升、跨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及系统的评价反馈机制等策略,使教师更加精准和深入地传达课程思政价值观,并使其教学内容能适应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文/刘月茹,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