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是要将学生置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其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理解。这种模式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成长,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应对未来社会复杂挑战的能力。本文将深入分析高校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与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创新提供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高校社会实践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学生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项目中,可以直接接触并体验到国家政策的社会实施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深化他们对国家长期规划与战略目标的认识。如在参加乡村振兴项目时,学生可以亲眼见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成就,理解政策设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与意义。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学生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直接接触到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这不仅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更可以深化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关注。在诸如社区服务或支教等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及其发展诉求,有助于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积极力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逐渐学会从更宽广的角度出发,关心并思考如何为社会的整体进步作出贡献。
参加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也能显著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有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领域。他们不仅要亲自观察问题,还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这就极大地锻炼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社会调研或参与社区规划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进而制定出可行的解决策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方面亦起到显著作用。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项目等活动,不仅可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对公正、责任、尊重和爱的认识。举例来说,在关怀老年人或辅助残疾人的项目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社会的柔性部分,认识到每位公民的独特价值和尊严。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深化社会实践育人,铸魂时代新人,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高校可组织社区合作项目,有效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其一,高校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全面了解社区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以确保项目的目标与社区需求高度契合。或者高校可组织师生前往社区,与居民进行直接对话,收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使项目更贴合实际需求。其二,在项目执行阶段,高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资金、物资及专业指导等,并确保有经验的教师或社工陪同学生,以保障活动的有效实施及确保其安全。最后,在项目设计中应包含反馈与评估环节,要能够定期通过回访和问卷方式收集居民与学生的反馈,以此评估项目效果,并据此调整未来的活动计划。社区合作项目可促成学生学习与社区服务的互动,并促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深入了解社会运作,同时也为社区带来积极影响。这种社区合作项目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成长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并学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世界中。
其次,高校可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深化学生对本地文化及社会问题的认识。对此,高校可引导学生参与与区域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考察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一,高校需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商业界等建立合作,扩展学生的考察视角,如安排学生参与地方文化遗址保护项目,或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地方特色,深入了解社会结构与文化多样性。其二,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包括考察目标、预期成果及相关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教授其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再次,在考察过程中,教师需与学生紧密合作,通过观察、访谈、记录和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当地的各类问题。同时,考察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收集的数据,并撰写详细的考察报告。最后,为确保实地考察活动的长期效果,高校可设立专门课程或项目,以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促使其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由此,实地考察活动提供了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平台,促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全方位理解社会结构与文化差异,这为他们未来在社会各领域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高校亦可引导学生投身于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专业技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平台,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首先,高校应与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及学校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创造条件。服务内容涵盖老年人关怀、残障人士支援、教育辅导、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以便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深刻体会个人努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其次,在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时,高校应对参与学生进行全面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服务技能、沟通技巧及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以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服务。以儿童教育辅导为例,参与前学生需掌握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如何与不同背景的儿童有效交流。再次,在志愿服务的实际运行中,高校须设立专职指导老师或服务协调人员负责监督学生的参与情况,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尤其要组织定期的反馈和评估会议,以便学生可以分享经验,讨论服务中遇到的挑战及改进策略。最后,高校应鼓励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从而培养其组织与领导能力,并促使其加深对社会服务深层价值的理解。由此,学生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为其未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做足准备。
此外,高校应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环境实习,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为他们提供深入了解真实职场环境的机会,以便为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展开打下基础。其一,高校应与各领域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技术、金融、媒体及医疗等行业。如此,高校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如安排计算机科学学生在高科技公司实习,安排医学生在医院实践。其二,在实习项目的设计与执行阶段,高校需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需求分析,确保实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目标相符合。同时,高校应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综合培训,如职场礼仪、专业技能复习及安全教育,确保学生能够顺利适应职场挑战。其三,高校应安排教师或职业顾问定期跟踪学生的实习表现,并与企业导师保持沟通,以保证实习活动既满足教育目标,又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一份包含工作内容、所获技能及个人反思的详细实习报告。其四,为了提高实习效果,高校可举办座谈会和研讨会,组织实习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收获,从而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并为后续的实习生提供实用的参考和启发。如此,学生可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扩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并提升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应对未来职业生涯。
高校社会实践展现了教育活动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有效应对了现代高等教育中对实践教学的广泛需求,促进了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面向未来,高校应继续扩展和深化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方式,积极创新合作模式,优化教育机制,从而培育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并促使其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持续的动力。(文/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助教 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