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恶化的生态环境则会导致资源枯竭,阻碍文明的持续进步。生态兴则文明兴。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既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文明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根脉。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在开展生产活动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以实现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繁荣景象。《周易》认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与自然界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界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也必将受到威胁,如果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给予人类以厚报,支持人类社会实现更好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唇亡齿寒"的相互关系,人类对自然届必须保持敬畏之心,将生存与自然法则紧密相联,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儒家的生态文明观倡导"仁民爱物",认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秉持节制和感恩的态度,认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无为而治",即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要深刻认识人类本身即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做出的任何伤害自然界的行为,最终都会损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文明观从文化层面为中国人正确对待自然确立了基本方向,将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强化大学生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魂脉。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界既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源泉,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辩证而统一,人类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必须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指出:"自然界一方面这样在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数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警示人类,如果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过度破坏自然,不仅会导致生态失衡,更会给人类社会自身带来严重灾难。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给予自然充分尊重,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掠夺行为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综上所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社会发展层面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形成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魂脉。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视角观察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客观联系,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文明观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符合时代背景和实践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敏锐察觉到环境保护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提出林业建设、勤俭节约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剧,我国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强调通过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依靠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形成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做美丽中国建设的见证者与践行者。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对策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发挥好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必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由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多种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全面学习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生态文明学术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拓宽学术视野,领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研究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激励机制。学校要大力组织教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例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在实践中帮助教师提升保护生态的意识与能力,为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教学素材,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对认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在绩效资金、职称评定、表彰宣传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调动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综上所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紧密相关,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发挥好学校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首先,学校要提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领导机构,统筹协调生态文明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确保生态文明教育有序推进。同时,学校要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经费支持,为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实践活动等环节提供经费保障。其次,学校要打破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英语、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课程教学,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潜移默化地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再次,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及优势,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例如《生态学》、《道路交通与环境保护》、《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及自身兴趣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开展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针对性。最后,学校不仅要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者,还要做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探索者,要依托自身资源、技术、环境等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育体制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新的有效途径,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导性作用。打造绿色校园文化,是美丽中国建设在高校的具体体现,也体现了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美化校园环境、提高绿植覆盖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帮助学生近距离感受良好生态所带来的和谐美好,从而逐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其次,学校要依托各种资源,着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将校内的花园、池塘、标本馆与校外的公园、博物馆、景区等场所打造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发展成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基地。同时,学校对校园内水、电、气等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监控,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引导师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再次,学校要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多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向大学生推送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教师与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度与认知度。最后,学校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利用国际湿地日、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节日,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书画比赛、生态主题展览等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营造保护校园环境、守护绿色家园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三、结语
中国古代哲学生态文明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根脉,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根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发挥好教师的关键性作用,着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研究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激励机制;必须发挥好学校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基础性重用,提升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打破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育体制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必须发挥好校园文化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着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并引导师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多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不断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文/胡斯源,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